加拿大的陪读妈妈在外做啥?
现在,中国的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陪读”,特别是为了“考学”。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本身成绩并不拔尖的学生,却去了一个成绩比她们优秀的“陪读”。最近,有一个新闻称,一个初三学生被父母的陪读生活“逼疯”了。
其实,给孩子“陪读”这个所谓的“好现象”“好习惯”其实是教育腐败和资源浪费,我们千万不要误会“陪读”了。
在我看来,“陪读”是一种“劣迹”。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陪读”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金钱的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老师教得再好,学生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学生的成绩上的去,上不来,取决于他或她最弱项的成绩。所以,再好的补习班补课也补不过自己努力的。
所以,我想对“陪读”孩子说:陪读,绝不是一个好现象。它会消磨你的意志,浪费你宝贵的青春,消磨掉你的进取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它是那根抽离你精神的“心刺”。
当然,我相信那些“陪读”的家长们,并非全然不了解这些。只不过,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自己的希望,他们选择了“陪读”。至于这样是否合理、合乎法律、合乎教育规律和原则,却都没有人去关心。
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种“陪读”?是否我们每个人都“该”去“陪读”?在我看来,“陪读”既非天上罕有,也非地下无名。事实上,“陪读”早已成为某些公立学校的“特色”和“卖点”了。
记得小时候上中学时,学校附近有一些学生租住在老师家里,专门为了在校外上好学校和享受优质教学。那些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自主,其实却背上了比正式在校的学生更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后来,那些“租”在一个老师家里住的学生,大部分考上了大学。但是,付出的精神和经济上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没有考上大学的,日后发展也大不如人。
当年的“租读”制,其实就是今天的“陪读”制。只是当年的“陪读”,出于人力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奈,多少有点“私陪”的性质。
但是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学校把“私陪公”了——学校提供“陪读”基地,把家长和“陪读”基地的经营者牵一块去,然后,“半公开”买卖交易——多收学费。
据有关方面透露,“陪读”第一年,小魏的父母付出的“营养费”和日常开支、学费等就高达了54784元,而小魏所在学校的学费才3000元。
的确,“陪读妈妈”经济上付出的的确确要比他(她)们的丈夫多很多。但是,“陪读妈妈”们一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多数为事业单位或部门的职工,那么,他们没有工作了吗没有休息时间了吗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吗?我想不是。
另外,“陪读妈妈”们的丈夫一般都是事业单位的人员或者机关干部。他们不仅有着一份在多数人看来“非常稳定”的工作,还有着较强的“支配能力”。这么说吧,他们只需用自己的工资就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而他们又多了一份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那么,他们有没有这份义务呢?我想大多数人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总之,在“陪读”这件事情上,我坚决反对“半公开化”“半制度化”。因为这种短期“陪读”的背后,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存在不公平,当然也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