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想移民美国?
因为是美国,而不是因为移民美国; 因为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不仅仅因为科技和文化影响力。 就像很多人向往巴黎一样,不是因为法国,而是因为巴黎。 如果把一个中国人放逐到西伯利亚,只要条件允许他还是会爬回去的。
我初中的时候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条件比西伯利亚好很多。团部有个江苏南通来的知青,家就在海边,离上海也不远。他的理想就是能回上海去。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批准可以回上海了,兴冲冲跑到连部交完公粮(我们那时候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但是有口粮和免费劳保)后,连长问他是不是真要回到上海去。他说当然,上海是他梦开始的地方。连长笑了说,那你就滚吧! 因为那是他的梦想,从很小的时候就种在了心里。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的人理想还是很多的,除了梦想之外还要有理想。我的梦想是在城里有一间大点的房子,有自己拥有的电视机,汽车什么的就不想了。我的理想是能够回大城市去工作。
那个时候虽然穷,但大家的精神生活并不贫瘠。看了《红与黑》之后有人想当官,看了《牛虻》之后许多男青年都想变成那种为了爱情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本台湾言情小说,名字叫《哑妻》,里面女主虽然是哑巴但是学识非常渊博,而且长相美丽善良,是我喜欢的类型。我那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妈妈看到了很不高兴,觉得我是个色狼,看到这种书就会想入非非。她不知道我喜欢的是书中那个聪慧又美丽的女主,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总之,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是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人们有很多的梦想和理想。因为经常看《读者文摘》和《参考消息》,知识面也比较丰富。虽然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但是信息传播得也很迅速。
我还记得91年被派往哈尔滨参加兵团文艺汇演时候的盛况。各团有名的演员都聚在一起演出,第二天整个师团的报纸都在头版报道。当时的感觉真是无比荣耀。
记得有一次我和团长开玩笑,我说团长你别看现在生活艰苦,革命工作繁重。其实再过几年就能享受了。团长笑着问我还能享受什么。我想起了《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对万恶地主南霸天的控诉:“你算老几!你知道我有多苦吗?”于是我就学唱起这段戏剧。没想到团长竟然也学了起来。
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极为匮乏,但是大家的思想境界并不是很低俗。有理想和追求,也有实现理想的信念。不像现在有些人一听到爱国或者奉献之类的词就反感和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