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民居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很多人不了解新加坡的土地管理政策,导致对“组屋”的存在形式产生误解。 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为了快速开发地产并刺激经济,1964年起开始推行“公寓住宅区(Private Condominium)”的政策鼓励私人发展居住用房。这些住房一般由开发商从政府手里租下土地,然后以期房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待房屋交付使用时,开发商已经基本拿到了土地增值的大部分收益(仅留少量土地成本作为房价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政府对住宅的开发面积、容积率、绿化率等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住房的品质。 不过这种模式下的住房其实属于私人产业,跟公共租赁房的概念不同。
公共租赁房是为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而专门建立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其租金水平低于市场租金水平。在新加坡,只有公民才有资格申请组屋,外国人无法申请。另外,尽管政府规定新开发的社区必须提供一定比例的组屋供居民选择,但考虑到土地的稀缺性以及房产市场的高利润,许多项目还是把组屋放在了靠近地铁沿线的位置以便于售卖。在地铁站附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组屋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