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怎么做饭?
在很多人眼里,海外留学生都是吃喝不愁的神仙人物:住洋楼,坐豪华邮轮,吃外国零食,连喝的水也是纯进口的。但是,最近网上出现了一股爆晒中国留学生做饭趣事的潮流。在视频中,刚从加拿大回来的宋凡将自己在国外做饭的经历分享出来,教大家做菜,从炸薯条到煎鱼再到鸡翅,甚至还有中式糖醋鸡腿,宋凡的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在更新。
在许多人眼里,出国是人生中一大幸事,因为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增强自理能力。对于多数家庭的独生子女而言,更是难得的一次成长机会。然而,这样的机会对于原来自暴自弃的小林则变成了折磨。在出国和毕业之间,他选择了放弃毕业,毅然回到了老家。而原因让人笑中带泪:不会做饭不会生活。
的确,相比其他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小林显得“特殊”很多。因为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中除了读书就是打游戏的他,根本什么都不会。出国后,他不仅要自己做饭吃,更要自己做家务。这样的生活,让小林苦不堪言,最终只能选择回老家。
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成长的一代,不会做饭是普遍现象。但社会在进步,新一代的年轻人早晚一天要面对自己生活。如何从生活的最初始开始学习自立,从柴米油盐中感受生活的真味,这才是留给孩子最好的长大礼。
1、心态上:从小事做起,减少攀比,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在家庭餐桌上,父母亲可以试着让孩子从整理菜盘、擦桌子、分端菜和饭始,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细节。然后逐渐让孩子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当地在孩子完成一件事后给予表扬,以此肯定孩子的劳动价值和劳动理念。这种从小事做起和培养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劳动观念,应该贯穿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中,这是劳动素质的基础教育。
2、生活上: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要有度,父母亲无需过问
培养一个人独立的自理能力的确很重要,但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其成长阶段的生活自理所需,如卫生习惯、自己的衣物和餐具的收集与管理等,以及有规律的活动安排和简单生活常识,这是作为父母亲该给予引导和规范。当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所面对的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对培养一个人独立生活、自主做事、热爱劳动和担当意识的确有很大帮助。
但很多孩子对于独立择菜,端盘、盛饭、饭后收拾桌椅和厨房,不感兴趣。很多父母亲为了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硬着头皮把孩子所洗的菜重新烫过,或者指责孩子菜都没洗干净。其实,作为父母亲不需要过问孩子劳动的结果,只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劳动是有回报的,即为了让下一餐能吃到更好的食物,而回报则在于孩子自己品尝所劳动所得的果实时,那种快乐和幸福。而父母亲则需要做的便是帮助孩子树立劳动的榜样。如在家庭中,父母亲可以从孩子面前做起,从自己干家务开始,让儿女看到父母亲是如何劳动的,父母亲是如何彼此尊重,相互体谅的,甚至可以在父母亲交流时,让孩子听到父母亲对于某一种劳动的理解和感受,这会让孩子萌生一种想要为父母亲做点什么的愿望。
3、思想上引导孩子将劳动视为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
有史以来,所有的祖先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也因此,“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成了世代不变的传承信条。但是,孩子们,甚至我们的社会需要的除了“好工作”之外,还需要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种种能力。如从某种程度而言,“打工仔”黄延秋的人生要比许多“铁饭碗”活得更为精彩。因为即使一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但他活得坦然、真实,而且有尊严。而这样的生活能力,需要从小在孩子心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让劳动成为一种需要,且作为一种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之源。
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生是渺小的,而没有拥有过幸福的人生体验的人是缺乏生命力量的。对孩子人生幸福能力的培养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而把家务活带回家,让家中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培养下一代独立生存能力,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