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文化?
我是加拿大白人,生活在多伦多。 我认识很多华人朋友,都是移民来的。 有的是来读书的留学生,有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的,也有因为种种原因申请难民签证留下来的。 他们都是移民来的中国人(包括新移民和旧移民),所以我对他们很熟悉。 如果他们只是说中文,而且一直用中文交流的话,我基本上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所以我跟这些华人的关系只能停留表面,平时在一起聚会吃饭聊天什么的还行,但是涉及到专业或者深层次的思想讨论的时候我就插不上话了——我的英语能力有限,而他们的国语水平又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深入的谈话。 久而久之,我和大部分华人都没什么深入的关系。
如果我说我是一个多文化的人,那我就是。 但是如果我只说一个事实而忽略另一个同样的事实,那就是撒谎。 因为我虽然会讲多种语言,但是我能跟任何一种语言群体都有密切的交往并深入地理解他们。 这并不是说我会其他国家的语言就比我只会说母语有什么优越感,而是说我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一员,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其他的文化群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付出比那些单一文化的同胞们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了。
举个例子吧:我住的地方有一个超市叫“大统华”(Won Ta Hu),里面卖的商品除了日用品以外还有中国菜,卖菜的阿姨是台湾人,收银小姐是福建人。每次我去买中国菜都会跟她们闲聊几句,有时还带几片土豆或胡萝卜过去请她们给我削好(当然得给加工费嘛^_^)。她们的普通话都说得很好,而且都懂一点简单的英文。她们对我也相当了解,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经常把切好的蔬菜放在一起让我省时间等等... 我们彼此已经很熟了。 可是我去了美国超市,像沃尔玛、家乐福这种地方,里面的亚洲员工大多数会说日语和韩语这两种亚洲的语言,却不会说中国的普通话说得更糟。她们甚至不知道上海和苏州有什么区别,更不要说能听懂闽南话、广东话或者其他地方的方言了…… 我觉得要跟这样的员工做深入的了解是很难的。
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在跟不同的文化和社区打交道的时候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 在中国超市里我可以跟老板或者店员聊个没完,可是在日本超市门口我却只能目送她们进门而不敢贸然入内;到了美国餐厅里,哪怕我点的东西还是“中餐”,可服务员却是个美国人,我只能用简单的英语跟她沟通,而不能指望她懂一些简单的中文来跟我聊天。 可是在家里呢,我还是可以跟我的朋友和家人用汉语来毫无障碍地交谈,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最让我省力和最没有障碍的语言。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多文化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适当的语言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同胞进行交流,而不是试图把自己放在多个语言的夹缝中,让自己成为多个文化的传声筒或是翻译机。这样不仅会使我感到力不从心,也会给其他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我是个只懂得几个小门小派就到处显摆的人,这实际上是很可笑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多文化主义者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自己本色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