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大学难申请?
1.学校少,招生规模小 因为地小人少(相对于中国),再加上有名校情结和精英教育制度存在(即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读大学、读好大学),所以英国院校的招生体系相对较为封闭且保守——他们更倾向于录取本校的学生(保底的offer给得特别多),而对于外校的学生则相当吝啬。 举个例子吧:我认识的一同学他是西大(重庆西南大学)的本科,成绩也还不错,GPA3.5+/4.0,因为喜欢英国的文化和历史所以申请了布里斯托大学的M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结果无功而返;而后他改了申请方向,重新申请了KCL(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UCL(伦敦大学学院),均获得offer,虽然两所学校的这个专业都不是很强(相对于牛津剑桥和帝国理工),但至少比布里斯托强一些。当然这是后话了。
2.看重PS写作 PS也就是个人陈述,是英国院校唯一能在正式申请材料中看到学生写作能力的载体(虽然可以上交PS草稿以替代writing sample但是一般来说没有用) 所以PS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会不会被call for interview(部分专业需要递交作品集或其他书面材料,这个时候也是看PS的内容)。 我先说一下我自己写PS的经历吧:我是2017年申请的英国,那时候我对英国的申请流程还不是太熟悉,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好在最后都得以纠正。我的本科专业是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申请的专业是TESOL(对外英语教学),本来按照正常流程我是需要补交本科的学术成绩单,但是我不巧正赶上了学校打印成绩单的机器故障,于是我只能重做一份假的成绩单(因为急着用而且签证也要用到)交上去。虽然最终学校还是发了毕业证和学位证给我,但是心里总是不踏实,害怕会有麻烦,于是只好将计就计,在PS里着重写了我在本科期间所做的努力(包括自学考取其他证书、作为交换生在另一所学校学习以及雅思成绩等等),希望以此向学校证明即使我没有交正式的本科成绩单,我的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果然,我的PS起到了作用,我被叫到上海参加爱大的复试(爱大特别牛,所有的面试都是在当地进行的),并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后来我将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时,发现有些人比我还要狗血,有的人因为本科学校的打印机坏了,索性就假造了一份成绩单(同我一样),还有人因为高考成绩不好,怕被歧视所以干脆就不提交,并在PS里重点描述自己如何克服低分的困难最终成功拿到学位。总之英国的申请真的蛮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足够睿智而且愿意为留学付出足够的努力的话(指主动搜集信息、灵活改变方案等),那么英国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