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是冷门专业吗?
不是,现在碳市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于2021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覆盖范围是电力行业,有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目前履约的企业超过90%,今年年底会达到100%。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即将实现第一个“碳达峰”宣言,即2021年实现碳达峰目标。随着未来碳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来巨大的减排量和碳金融资产。 作为国内首个自主打造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以电力行业为例,2020年全国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40%以上,因此推动电力行业率先实现减碳目标是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建立全国碳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可以实现控制气候变暖的目标,并且以较低的成本做到这一点。 当然,在看到前景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面临的困境。首先是政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还没有纳入碳市场的行业来说,存在不确定性;其次是碳价格的问题,因为价格是反映供需关系的直接指标,目前看来供给方主要是发电企业,需求方主要是新能源和低碳产业,所以碳价还存在波动问题。 最后想说一下,现在的大学里流行着一种风气,就是热门的专业都是分数高、竞争大,相对冷门的则是分数低、竞争小,然后选择前者的往往是学校排名高的,选择后者的往往是以就业为唯一导向的。但我认为,在大学教育阶段,其实不应该过分关注就业的取向(除非你本人已经明确未来要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毕竟就业市场千变万化,一个热门专业也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相反,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可能恰恰是未来紧缺的人才所在。
在我看来,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更着重关注这个专业本身的学习难度、未来的人生规划以及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学习难度不必多说,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耐性的同学建议还是不要选择需要大量记忆背诵的文科专业,如果实在对热农、地信等偏理的专业提不起兴趣,那也建议避开计算机、财经等大热的专业。
接着来说说人生规划,我认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有对未来一定的前瞻性,考虑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当然,这个前瞻性不代表就一定是今后最对口的行业,而是说在你学了这个专业后,能够具备在这个专业领域内探索的可能性和基础。
最后谈一谈社会的认同感,这既取决于专业学习过程本身的充实程度,同时也取决于个人在学校及社会上获得的成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