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大学少?
这问题问的... 港大少吗? 港大的医学部,法学院都排在国内前列,当然,理工科也都不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港大其实是个综合类大学,除了三大院系(医学院、工学院、理学院)以外还有文学院(含法律)、社会科学院(含国际事务)以及建筑学院。
以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除掉了三个研究院,排名最高的是港大的商学院和工程学院。 至于为什么港大的商学院和理工学院这么厉害,原因嘛,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雄厚的财政支持(港府给学校的拨款相当慷慨,学校每年大约50多亿港币的财政支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于政府资助),另一方面则是两所老牌高校——浸会大学和城市大学的加持。因为这两所学校与港大会共同分享某些学科的资源平台,例如商学院可以共享港大和浸会大学师资和教育资源,而城大的理工学科也可以与港大同享部分科研设施。所以严格来说,港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校,而是由六个院校组成的大学集团。
关于这些成员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里有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在这里粘贴一部分过来: “一般来说,港校都被分为「四大」及「九大」,其中的「大四」是指港大、中大、城大、科技大,而「九大厂」则包括浸会、教育大、岭南大、公开大、恒生管理大、东华管理大、亚洲新闻与公关院(已撤销)和华闻集团(已撤销)。 其中,前四所大学被广泛认为是香港最好的大学,而后六所则被称为「后五校」。 之所以把科大归到「四大小三」里,是因为这间学校是受工研院影响而成立的,而且建校初期大部分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都来自工研院,因此风气比较像研究所而不像大学。
至于后面的六大,关系就有点复杂了。。。 因为它们既非“四大”也不是“九大神兽”。
这六所高校虽然整体实力稍弱于“四大小三”,但各有特点。 比如作为港府亲儿子的港大,向来有钱任性,任何专业只要学生愿意学基本就能向港府申请到奖学金;相反作为草根出身的“后五校”则往往比较艰难。不过近年来,随着香港的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很多优秀的学生也不再一味追捧港大,而把目光投向了其它学校,毕竟,像中文大学金融数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一直都不错。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未能及时发展。到1959年,香港的各类大学仍然只有香港大学和政府自1948年起开办的香港大学港岛牙科医学院。当时香港的高级公务员来源短缺,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亦严重不足,因此,香港政府在1960年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由于当时香港高等教育基础薄弱,香港政府决定将发展重点放在技术人才教育上,目标是提供最多1000个学位,优先考虑学生就学后可在本地就业。1962年,港英殖民政府与香港大学商讨扩校计划,最终在1965年确定了设立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框架。
1964年,由于本地公务员来源严重不足,教育工作者协会及中华出入口商会联合创办新亚书院;政府亦设立“管理学院”负责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服务。到1960年代中期,香港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当时香港高等教育需求和本地公务员来源的要求。在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浸会书院、理工学院(今日的理工大学)相继在1967年和1968年创建。
香港政府在1967年提出,要在10年内将香港大学院校学生的数目增加至3000人,同时新建多所专科学院和专科学校,为当时香港日益扩大的经济需求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到1970年代,随着本地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加,高级官位来源困难开始缓解。
由于当时香港经济发展需要,1970年代香港大学进一步发展理工类专业。1974年,理工学院正式独立设校,而浸会书院和香港大学亦分别在1974年及1976年先后设立其校外夜间部。到1970年代末,香港政府认为香港各类大学可以“自力更生”,于是采取“放任大学发展”的管理政策,从拨款、招聘教职员及学术水平方面给予大学很大程度的自由,令香港大学的学术自由有进一步提高。
到1978年,香港专科学院/专科学校有5所,全日制本科生有3123名,1981年增加至3427名;全日制专科学生1978年有14325名,1981年增加至16170名。1994年,八所自负盈亏的专科学院/专科学校(公开学院、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明爱专上学院、香港浸会学院、树仁学院、东华学院、明德学院和耀中学院,后来并为成为公开大学、浸会大学、城大和理大)组成自资专上教育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