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中国的高考?
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古代有科举制度,这项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到清末,一直作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民国时期,为了选拔知识分子,也实施了相应的考试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但考试制度并没有消失,1952年,我国建立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2003年开始建立研究生统一招考制度。这些考试的实施,为大众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考试机会,对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考试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首先是报考比例严重失衡的大学录取专业志愿填写,使得不少考生在考完后情绪崩溃。其次是大学录取中的分配公平问题,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专业的差异给本来已不堪重负的高中教育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再一个就是高考加分政策,对于农村子弟和城市困难家庭子女来说加分的政策本来是一项照顾政策,但如今却变成了“福利分”,让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反而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除了高考本身的问题以外,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的盲目跟风也是当下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的高考改革大多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投档,于是乎很多高分学生因为志愿的填报不当而滑档,进入其最低志愿的学校就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考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致力于完善高中升学制度,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人才方式。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的加快,我们的考试招生制度将会逐渐完善,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