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生缺什么?

荀晓庆荀晓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对“人”的理解过于刻板简单 很多中国的学生在谈论起“人”时,脑海中闪现的最多的就是道德、品行这样的词。的确,在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里,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受到的道德教育越全面,自身的道德感也应该越强。但问题是,人的本质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为具体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生理构造、性格特点和社会属性。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社会属性的培养。在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往往只强调学生的同一性,而忽视学生的差异化,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就行了,至于你学得好不好那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你只需要考虑如何学好就可以了。于是在这种统一标准下生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在理解“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容易陷入极端和片面,认为自己既然身为一个“好人”就应当得到一切,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坏人得到的,从而引发一系列“三观不正”的想法和行为。 相反,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去理解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每一朵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一味要求花朵去成为树,那么我想学生们对于“人”的理解就不会走入极端,而是能够理性且客观地去审视别人和自己的不足。

2.缺乏面对不同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中,总是倾向于给学生提供一种标准答案,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提出,问题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却没有进行足够多的引导。于是当学生面临类似问题的提问时候,总是容易陷入到自身局限的认知中去,想不出任何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水平非常低。 其实,很多看起来很有深度的问题其实都是有很多问法的,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而已。比如问到同一个问题,有的人可以问出“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呢?”这样充满好奇的问题,也有的人就可以问出“牛顿为什么能想到苹果会掉下来呢?”这样带有质疑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都只能得出“苹果掉在了地上”这样一个结论,但是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是不是反映了提问者本身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深度?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是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出他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度。 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遇到事情就是“不知道”“我不会”“我没办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