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科金融好吗?
利益相关,金融本硕,top投行 2018年就业形势,硕士985 GPA3.6+的candidate在top前30美本(一般也是msf/applied econ的录取大户)和顶级中资券商之间纠结,最后去了前者。同样在top前30美本的candidate, GPA3.4+的会在top投行与top公募之间纠结,最终去了后者。 2017年以及之前的情况类似,同样在top前30美本的canditate会同时收到中资投行与top外资行offer,最终选择前者。
结论一:无论GPA还是实习,如果目标为topping tier的投行的同学,国内本科相对于美本有劣势。
结论二:如果目标是前30的美本,GPA3.6+并且有强关联实习背景的candiate拿到top外资行offer的概率大于拿到top公募offer的概率。 那么为什么会有两个结论呢?因为虽然看似大家都申同个专业,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选择的细分方向不同。以msf为例,有人会走quant路线,有人走risk,也有人走corporate finance。而每个方向的录取人数取决于该方向所在的学校的这个专业的强弱,由于top学校喜欢把强势专业放在自己的项目里,因此强势专业的录取名额并不多。比如哥大的msf项目是划分在oei下的,而哥大本身是一个崇尚quant的学校,因此哥大msf项目的学员以quant为主,这样就会导致哥大msf项目的人去申请top quant trading desk的职位相对容易一些;相反,杜克大学的msf则是划分在fuqua下面,偏risk,因此杜克大学msf的学员去申请top quant trader的岗位就会相对难一些。
由于中国学生申msf以quant为主,所以如果目标是为top quantitative trading desk的岗位,美本具有天然优势,因为无论是哥大还是杜克或者其他中流以上美本,学员做quant的机会都较大。 而如果目标是风险控制,美本的优势则不明显,甚至有可能低于国内本科。这是因为美国本科教育更强调宽口径,除了少数像杜克这种偏quant的风险管理课程外,很多本科阶段的项目都会涉及宏观微观,统计等比较万金油的课程,这些课程很难让学员在申请上形成绝对优势。而且由于中国人做risk control相对少,因此即使学了相同的内容,美国人也会认为你是中国人而给你的分数略低。